建廟歷程
阿公講古 ─ 五、六O年代修繕期間兩三事

五十八年重建時本打算拆掉的原始小廟,在信眾擲筊多次卻得不到土地公的聖筊,點醒著要飲水思源、不忘本,決定將小廟保留下來,在其基礎上,搭建大廟,將小廟包覆其中,形成了今日「廟中有廟 」的奇特景觀。
重建前期,山下鄉民常在夜間看見山頭一坨紅火,從這山頭到另一山頭來回跳躍著,廟宇順利蓋成後,紅火隨之消失不見。鄉民們相信這是土地公「出巡 」,晚上出來巡視蓋廟進度與安全,順便與山神聊聊天,讓建廟的過程順利完成。鄉民都稱之為『土地公火 』。


民國六十八年重建十週年紀念盤
民國六十多年,主殿雖完工,周邊建設仍在進行,籌募的經費卻已捉襟見肘,眾人還在為此傷腦筋之際,突然出現來自高雄的一位信眾,攜著大筆善款登門,說明自己沒來過此地,也沒聽說過南山福德宮,卻因為經營公司遭遇危機,這裡的土地公託夢幫他化解,特別循線而來答謝。讓土地公顯靈在南山福德宮的重建過程中再添美事一樁。

民國74年台北縣長林豐正先生(左二),在時任台北縣議員呂芳煙主委(右一)、第一任中和市長呂芳海先生(右二)及本宮常務委員呂進財先生(左一)等陪同上山參拜,每人提一桶沙石登階,親身體驗當初闢建山廟之艱辛。

呂芳煙主委夫人呂麗雲女士,分別於六〇年代與近期在正殿後山留影,當時的小樹現已成長茁壯。
呂蒼柏 ─ 南山福德宮建築推手
重建初期並無場所供信眾小額捐款,山下開柑仔店的呂蒼柏家便成為路過信眾五毛、一元的臨時寄放所,他便在紅紙上寫下其姓名、金額,繫於石造小廟前左側兩樹之間的紅繩上,以示公信與感恩。

南山福德宮重建設計圖出自呂蒼柏先生的手,日據時代國小畢業非科班出身的他,靠著南下參考其他廟宇建築收集資料,常在晚上十二點過後才開始繪製圖稿,白天再與工頭討論,逐步完成蓋廟藍圖。山上地基不比平地,軟土鬆石、順坡逆坡等必須多面考量,一個疏忽就會產生危險,打樁隨坡度高低立柱,底部再以水泥橫柱連接鞏固,類似扇型骨架這等專業知識與技術,開創元老們也頗感好奇是怎麼想像出來的;家人常問起為什麼不在白天畫圖,他只會笑著說「晚上土地公會來幫忙啦!」。



王秀杞 教授的作品「阿公講古 」雕塑,呼應著
不只是鄉野傳說,更是傳達一種歷史傳承,娓
娓道來南山福德宮建廟的篳路藍縷艱辛歷程,
現設立於觀景台供信眾觀賞。